***“上帝粒子”難于捕捉
事實上,人類進行粒子加速和對撞試驗已經有近百年歷史。1919年,盧瑟福用天然放射源實現了第一個原子核反應,即利用阿爾法粒子轟擊氮、氟、鉀等元素的原子核發現了質子。不久,人們就提出了用人造快速粒子源來改變原子核的設想,隨后用人工方法產生快速帶電粒子束的粒子加速器誕生。到20世紀50年代初,有人開始考慮利用對撞粒子束來獲得更高能量,并進而發明了粒子對撞機。粒子對撞機是加速器的一種,其主要作用是積累并加速相向運行的兩束粒子流,到一定強度及能量時使其進行對撞,以產生足夠高的反應能量。
目前,位于瑞士和法國交界處的LHC就是一種粒子加速器和對撞機。它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和招人爭議是因為它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、產生能量最強的。在環形的LHC內部,兩個被稱之為“強子”(質子或者鉛離子)的亞原子粒子束朝著相反的方向前進,這些粒子每運行一圈,就會獲得更多的能量。當兩個強子束在高能狀態下正面撞擊時,將產生令人畏懼的反應能量,堪比宇宙大爆炸。
科學家希望能通過這項宏偉的撞擊實驗,發現在理論模型中形成物質質量的“上帝粒子”——希格斯玻色子。這個粒子的存在與否關系著現有的宇宙理論是否能夠站住腳。如果理論假設中的“上帝粒子”確實存在,它將在碰撞后10億分之1秒的時間內衰變,因此要想捕捉到它極不容易。參與該項目的科學家承認,試驗要想獲得任何有意義的結果,也還需要多年時間。
(康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