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羌縣吾塔木鄉吐魯番村流傳著一個故事,村民阿不都艾尼·吐爾地為該村義務種樹50余年,而他本人用了10年才把樹苗錢還完。
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是若羌縣吾塔木鄉吐魯番村的一位維吾爾族農民,今年67歲。 上世紀60年代末,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初中畢業之后回村務農,每年春季風沙的侵襲,給村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,麥苗被風沙掩埋,房屋內沙塵滿地,村長組織發動村民們種植防風林,由于大部分村民吃飯問題都難以解決,誰也不愿意去種樹,鄉里安排的防風林種植任務難以落實,正當村長一籌莫展的時候,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主動找到了村長,他立志要改變村莊周圍的生態環境,承擔了村里當年13畝防風林種植任務,從那以后,村民們經常看到他拿著砍土曼、鐵鍬在村莊周圍挖坑、種樹。
1971年,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按照父母的意愿,到縣稅務局做了一名收稅員,每月有固定的工資,當工資發下來,他把每月的伙食費留下后,剩余的錢就計劃著買樹苗,若羌本地沒有賣樹苗的,他就跑到和田、喀什等地購買樹苗,那時一棵樹苗賣五角錢,一個月的工資才幾十元,全家就靠他一個人的收入生活,為了買樹苗,他先后累計欠下5000多元的債務,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才把賬還完,而他本人親手種植的樹木達到了一千余畝。
1978年,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放棄了枯燥的工作,回到村里當起了農民,種樹的夢想更進一步,這一種就一發不可收拾,在房前屋后和責任田、承包地、防風林、渠道邊都種滿了楊樹、柳樹、沙棗樹、梨樹、杏樹、桃樹等。
2000年以后,隨著若羌縣紅棗產業的發展,阿不都艾尼·吐爾地積極響應縣委和政府的號召,在自家的責任田、承包地里全部種上了棗樹。當看到村子周圍有空閑的地塊時,他還是義務反顧地帶領全家人一塊種樹,綠化村莊。
村民玉蘇普·依達依提說:“這個村的綠化是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帶動起來的,我們都非常感謝他。”
村里的老人告訴我們,村里的10棵樹有9棵是他種的,是他讓昔日的沙漠戈壁披上綠裝,改善了生態環境。
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老人告訴筆者,現在除了他在村里個人擁有的500余畝林帶外,他本人還有55畝紅棗樹、10畝蘋果樹、香梨樹,通過種植這些樹木,每年都有一筆非常可觀的的收入,生活也過得越來越好了。
阿不都艾尼?吐爾地老人的小兒子吐爾洪江·艾尼說:“父親種了一輩子樹,我們子女很理解他,現在父親的年齡已經大了,種樹的愿望早已實現,今后,我們一定要管理好父親親手種的樹,不辜負父親的期望”。
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種樹生涯,如今,生活富裕了,他的6個子女不忘完成他的心愿,已經接了他的班,開始了“種樹生涯”。(記者毛衛華 通訊員田杰、傲圖紅、白合提亞爾)